項目指南
山西特色農業資源豐富,農業關乎食物******、資源******和生態******,大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推動山西振興崛起、建設美麗山西的必然選擇,是山西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在要求。根據《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形勢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來,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就顯著,特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糧食生產取得歷史性突破,2016年達到131.85億公斤。“菜籃子”產品品種豐富,供應充足,農產品質量******水平穩步提升。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由2010年的510億元達到2016年的1520億元。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082元。
農業資源利用水平明顯提升。層層落實***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建設山西大水網,破解了水瓶頸的制約,水土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全省耕地保有量6085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1160.5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44提高到0.53。物質裝備水平顯著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保證了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農業生態保護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扎實推進京津風沙源綜合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草原建設和保護力度不斷加大,201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20.5%,全省草原綜合植被覆蓋率達71%。持續加大采空區、沉陷區、水土流失區治理修復力度,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修復工程取得積極進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化肥農藥使用量增速放緩,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75%。全省農業生態惡化趨勢得到扭轉和遏制。
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在兩輪“五個全覆蓋”和為民辦“五件實事”的基礎上,啟動實施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完善提質、農民安居、環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累計完成投資635.4億元,改造縣鄉公路、新建改建通村水泥(油)路7745公里,解決了1155萬農民群眾的******飲水問題。啟動實施了190余萬人的農民安居工程,完成村容整飾***5個村,清理垃圾191萬噸;開工建設600個村的污水處理工程。加大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力度,創建1700余個省市縣三級美麗宜居鄉村,農村人居環境逐步得到改善。
(二)面臨挑戰。
在全省農業農村經濟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時,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農業內外源污染相互疊加等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
資源硬約束日益加劇,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的任務更加艱巨。山西農業立地條件差,境內80%以上是山地丘陵,耕地占補平衡,尤其是占優補優的難度日趨加大。全省耕地地力差,水土流失嚴重,土壤有機質含量小于1%的耕地占到總耕地的一半。全省1956年-2000年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23.8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81立方米,為評價期全國平均水平的17%,畝均占有水資源量180立方米,為全國平均值的11%,屬水資源***貧乏的省份之一。水土資源承載能力趨近極限,與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矛盾日益尖銳。
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確保農產品質量******的任務更加艱巨。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農業農村擴散,煤炭開采給農業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破壞。全省約1.94%的土壤調查點位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礦業廢棄地問題突出。農村垃圾、污水處理明顯不足。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逐漸顯現,農膜回收率不足1/3,畜禽糞污有效處理率不到一半,秸稈焚燒現象嚴重。農業農村環境污染加重的態勢,直接影響了農產品質量******。
生態系統退化明顯,建設生態保育型農業的任務更加艱巨。全省水土流失嚴重,流失面積高達10.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積的69.1%。高強度、粗放式生產方式導致農田生態系統結構失衡、功能退化,農林、農牧復合生態系統亟待建立。草原超載過牧問題依然突出,草原生態總體惡化局面尚未根本扭轉。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損害,生態系統退化,生態保育型農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體制機制尚不健全,構建農業可持續發展制度體系任務更加艱巨。水土等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機制尚未建立,山水林田湖等缺乏統一保護和修復,農業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尚未建立。循環農業發展激勵機制不完善,種養業發展不夠協調,結構需進一步優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較低。農業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農業面源污染全程監管防控體系尚未健全,農業污染責任主體不明確,污染成本過低,獎懲機制缺失,制約了農業資源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三)發展機遇。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山西作為******資源型地區轉型綜改試驗區,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一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深入人心。山西資源型地區轉型綜改更是人心所向。二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條件基本形成。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原來依靠拼資源、拼投入傳統要素驅動已難以為繼,新產業新業態等新動能已經涌現,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的條件基本形成。三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科技支撐日益堅實。隨著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應用,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等技術模式不斷集成創新,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四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日益完善。我省連續出臺貫徹中央1號文件實施方案和強農惠農政策措施,特別是制定出臺了資源型地區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若干意見,提出了產業轉型、生態修復、城鄉統籌、民生改善四大任務,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一個指引、兩手硬”重大思路要求,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產能為本、保育優先、創新驅動、惠及民生的指導方針,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農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走產出******、產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山西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為******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生產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堅守耕地紅線、水資源紅線和生態保護紅線,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因地制宜,分區施策,妥善處理農業生產與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的關系,提升與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的匹配度,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堅持創新驅動與依法治理相協同。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釋放改革紅利,強化法治觀念和思維,依法促進創新、保護資源、治理環境,構建創新驅動和法治保障相得益彰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支撐體系。
堅持當前治理與長期保護相統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當前突出問題入手,保護生態環境,加大農業內源外源污染治理力度,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推動構建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
堅持市場主體與政府引導相結合。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受益、誰付費”的要求,引導鼓勵各類社會資源參與農業資源保護、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形成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政府部門要切實履行好頂層設計、政策引導、投入支持、執法監管等方面的職責,為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我省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初步成效,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農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科學,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產品質量******水平不斷提高。農業面源污染和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基本實現。大水網基本建成,農業用水效率明顯提高。農業資源保護水平與利用效率顯著提高,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有效恢復和增強。
到203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結構更加優化,區域布局更加科學,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供給保障有力、資源利用******、產地環境良好、生態系統穩定、農民生活富裕、田園風光優美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基本確立。
到202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
類別 |
指 標 |
2015年 指標值 |
2020年 指標值 |
1 |
農業 生產能力 |
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億元) |
824 |
1200 |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萬噸) |
1250 |
≥1350 |
||
水果總產量(萬噸) |
794.86 |
1000 |
||
蔬菜總產量(萬噸) |
2215.1 |
2300 |
||
肉類總產量(萬噸) |
228 |
330 |
||
禽蛋總產量(萬噸) |
133 |
165 |
||
奶類產量(萬噸) |
136 |
180 |
||
*主要農產品質量合格率(%) |
96 |
97 |
||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
56 |
≥61 |
||
*綜合機械化水平(%) |
65 |
≥70 |
||
2 |
水土資源 |
*高標準農田面積(萬畝) |
819 |
1900 |
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萬畝) |
— |
267 |
||
節水灌溉面積(萬畝) |
1336 |
1637 |
||
農業灌溉用水量(億立方米) |
42.8 |
48.7 |
||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
0.53 |
0.55 |
||
3 |
農業生態環境 |
災害性天氣預警提前時間(分鐘) |
25 |
30—60 |
*森林覆蓋率(%) |
20.5 |
23.5 |
||
*草原植被綜合覆蓋率(%) |
71 |
74 |
||
*化肥年總用量(萬噸/折純量) |
118.54 |
100.76 |
||
*農藥年總用量(噸) |
8507.25 |
7231.6 |
||
農用殘膜回收利用率(%) |
13 |
80 |
||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 |
75 |
≥80 |
||
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
50 |
100% |
備注:1.帶*指標為約束性指標,其余為預期性指標。
2.其中水果、蔬菜、肉類、禽蛋、奶類總產量為部門統計數。
三、重點任務
(一)優化發展布局,穩定提升農業產能。
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按照“統籌協調發展、產業布局合理、區域特色明顯、資源環境匹配”的原則,在《山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規劃六大河谷地帶農業主產區的基礎上,統籌考慮山區和城郊農業特點,構建汾河平原、上黨盆地、雁門關、太行山、呂梁山和城郊農業六大發展區域,優化種養結構,集聚要素資源,提升規模檔次,打造我省特色優勢農業集中發展區域和重要生產基地。
加強農業生產能力建設。大力推進設施裝備先進、技術支撐有力、管理科學******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建設,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轉變農業資源利用方式,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主要農作物良種應用覆蓋率達到98%。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走出符合山西地理條件、作物特點的農機化路子,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以上。著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糧食倉儲和轉運設施建設,積極改善糧食倉儲條件。
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優化調整種養業結構,促進種養循環、農牧結合、農林結合,扶持一批循環農業示范區。發展“糧草兼顧型”農業,在全省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試點。大力推廣輪作和間作套作,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型復合種植,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支持糧食主產區推進秸稈“過腹還田”,推廣“秸稈—飼料—畜”、“畜—沼—果(菜)”、林下經濟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促進種地養地結合。支持雁門關區域開展草畜一體化示范,推進退耕還草,探索農牧結合、草畜配套、循環發展的經濟結構,支持示范企業建設,培植放牧示范草場,培育家庭牧場。
(二)加強耕地保護,促進農田永續利用。
切實加強耕地保護。******落實******性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措施,嚴格劃定******基本農田,禁止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規范耕地占補平衡,嚴格實行耕地“占一補一”、“以補定占”、“先補后占”和“占優補優”,守住全省耕地保護紅線。
深入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采取深耕深松、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費、種植綠肥等土壤改良方式,增加土壤有機質,提升土壤肥力。恢復和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養分循環通道,促進農業廢棄物和環境有機物分解。重點加強大同、忻定、晉中、晉南、上黨五大盆地耕地質量保護。開展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鹽堿地改造、耕作層剝離再利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推進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地方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內容。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應當優先劃為******基本農田,作為改變或占用基本農田的補劃基礎。到2020年,完成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建設1900萬畝,全省耕地地力提高0.5個等級以上。
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用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將25度以上的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嚴重污染耕地等有序開展退耕還林還草。積極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選擇與資源、環境相匹配的發展模式,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草則草,落實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有條件的地方實行林草結合,增加植被覆蓋度。
(三)節約******用水,保障農業用水******。
推廣節水灌溉。堅持工程、管理、農藝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積極探索節水******農業綜合配套模式,提高水利用效率,到2020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積極發展民營水利,拓寬農田水利工程投資渠道。創新農田水利建設機制,優化調度引黃用水,發展農業用水合作組織,實行農用水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終端計量、推行水權分配與交易,探索用水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
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因地制宜推廣以蓄水、保水、集水、節水為主要內容的旱作節水技術,提高降水利用率。加強區域規模化******節水農業示范區建設,積極推廣地膜覆蓋、膜下滴灌等先進適用的節水灌溉技術,開展糧草輪作、帶狀種植,推進種養結合。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促進節約******用水。改良耕作制度,擴大優質耐旱高產品種種植面積,嚴格限制高耗水農作物種植面積,新建旱作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500萬畝,發展旱作節水農業面積2000萬畝。
(四)治理環境污染,改善農業農村環境。
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鼓勵使用生物農藥和有機肥,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比上年各削減3%。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機械深施、水肥一體化、葉面噴施等施肥方式。推廣******緩(控)釋肥,擴大配方肥使用范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有機肥,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大規模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扶持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分作物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區。推廣新型環境友好型******農藥和生物農藥,加大******大中型藥械補貼力度,推行精準施藥和科學用藥。
推進農業廢棄物無害化利用。推進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推廣污水減量、厭氧發酵、糞便堆肥等生態化治理模式。完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建成覆蓋飼養、屠宰、經營、運輸整個鏈條的無害化處理體系。開展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新技術示范,推動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應用。推進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建設。推進貧困地區因地制宜開展光伏發電扶貧。嚴格落實畜禽禁養區政策規定。建設高標準農膜試點,開展生物可降解地膜對比試驗示范,實施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工程。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要啟動農村垃圾分類試點,因地制宜制定農村垃圾分類措施,從源頭進行消納減量,降低垃圾轉運和處理成本。推進鄉村污水治理,探索適合我省農村實際的污水治理模式。加快推進農村改廁,把污水處理和農村改廁結合起來,鼓勵引導農民因地制宜進行改造。開展畜禽舍飼養殖,建設相對規范的圈舍及各類配套設施,加強畜禽糞污治理和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在全省啟動美麗宜居示范村省市縣三級聯創活動,打造一批“家園美、田園美、生態美、生活美,宜居、宜業”的美麗宜居示范村。加強傳統村落保護。
(五)修復農業生態,提升生態功能。
加強水生態保護。認真落實《山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嚴格地下水資源管理,加強地下水的涵養和保護,維系地下水系良性循環,促進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地下水超采區采取關井壓采、水源置換工作,減少地下水灌溉使用量,鼓勵使用黃河水和地表水進行農業灌溉,探索非常規水灌溉利用,改善地下水水生態環境狀況。加強空中云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抓住一切有利時機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堅持綜合治理、系統修復,******推進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御河等重點流域生態修復工作,實施晉祠等巖溶大泉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加強農村污水處理,建立健全農村污水控制管理標準體系。加快治理水土流失,“十三五”期間,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72萬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15%以上。
推進林業生態建設。繼續推動實施林業“六大”工程,重點在呂梁山生態脆弱區、環京津冀生態屏障區、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復區和通道沿線荒山實行造林綠化。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實施好天然林保護二期工程,鞏固造林綠化成果,依法保護******性生態公益林。啟動實施公益林生態補償制度。推進太行山、呂梁山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到2020年完成營造林20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3.5%。健全農林有害生物監測預報和防治體系,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3.5‰以下。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和天然林保護制度,提高貧困地區*********公益林補償標準。
保護草原生態。實施生態草地恢復、天然草地保護工程,恢復土石山區、水源涵養區、重點水系區、生態脆弱區和“三化”嚴重區的草地植被。加強對我省現有的十大片山地草原類草地和十大片山地草甸類草地進行綜合保護。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開展退耕還濕。加快推進呂梁山生態脆弱區草原生態建設工程。加強草原災害監測預警體系、防災物資保障體系及指揮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草原火災等災害防治應急反應能力。以草定牧,推進草地合理開發利用。
四、區域布局
針對全省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綜合考慮各地農業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生態類型和發展基礎等因素,將全省劃分三類發展區域。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分類施策的原則,確定不同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方向和重點。
(一)汾河谷地、忻定盆地、上黨盆地優化發展區。
主要包括太原、晉中、臨汾、運城等市汾河谷地及忻州、長治、晉城等市盆地區域,是我省大宗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產條件好、潛力大,但也存在水土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資源循環利用程度不高等問題。要堅持生產優先、兼顧生態、種養結合,在確保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的前提下,保護好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生產穩定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生態環境友好。汾河平原重點布局優質******糧食、水果、設施農業和家禽產業。上黨盆地重點布局優質雜糧、中藥材和生豬產業。
以治理地下水超采、控肥控藥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重點,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糧食和“果菜籃子”農產品穩定發展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在晉中盆地、上黨盆地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適度壓減高度依賴灌溉的作物種植;集成農機、農藝、水利等技術,大力發展水肥一體化等******節水灌溉,實行灌溉定額制度,加強灌溉用水水質管理,推行農藝節水和深耕深松、保護性耕作,到2020年地下水超采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在面源污染較重地區,大力推廣配方施肥、綠色防控技術,推行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利用;調整優化畜禽養殖布局,穩定生豬、肉禽和蛋禽生產規模,加強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建設,提高循環利用水平。******加強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造中低產田和鹽堿地,配套完善農田林網。
(二)雁門關農牧交錯帶適度發展區。
主要包括大同、朔州、忻州、呂梁、太原等5市36縣(區),農業生產特色鮮明,但該區域干旱少雨,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嚴重,糧經飼結構失衡,生態環境惡劣的狀況依然存在。要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立足資源環境稟賦,發揮優勢、揚長避短,適度挖掘潛力、集約節約、有序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重點按照“糧經飼三三制”的思路,以養定種,立草為業,大力發展草牧業和糧改飼,推動糧經飼統籌和農牧結合,著力把雁門關區建設為全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結構調整的樣板區。
以水資源******利用、草畜平衡為核心,突出生態屏障、特色產區、穩農增收三大功能,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草食畜牧業、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和鹽堿地治理,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互利共贏。擴大雜糧、馬鈴薯和牧草種植面積,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建立農膜回收利用機制,逐步實現基本回收利用。修建防護林帶,增強水源涵養功能。推進糧草兼顧型農業結構調整,通過坡耕地退耕還草、糧草輪作、種植結構調整、已墾草原恢復等形式,挖掘飼草料生產潛力,推進草食畜牧業發展。
(三)東西兩山生態修復保護發展區。
主要包括晉中、陽泉、長治、晉城等市太行山低山丘陵區及忻州、呂梁、臨汾等市呂梁山低山丘陵區,重點治理區涉及42個縣(市、區)。東西兩山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在生態保護與建設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這一區域雖然特色農業資源豐富,但生態十分脆弱。要堅持保護優先、限制開發,適度發展生態產業和特色產業,讓耕地、草原等資源得到休養生息,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突出太行、呂梁山區重大生態修復治理,以總書記提出的“兩山論”為指針,以生態修復理論為指導,以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為主線,推行生態補償制度,本著“在保護中修復,在修復中發展”的宗旨,分區規劃、科學布局、綜合施策、提質增效。堅持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相結合,重點發展優質雜糧、干鮮果和中藥材。到2020年,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生態退化面積有效減少,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農業資源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明顯增強。
五、重點工程
(一)農業水土資源保護工程。
耕地保護工程。落實***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嚴控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分區域開展退化耕地綜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復、土壤肥力保護提升等建設,******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強化農田生態保育,提高耕地質量和農田生態功能,穩定并提高糧食產量。加強北部防沙帶保護性耕作,推進農田保育和農田防護林建設,治理酸化土壤,治理和修復污染土地,增強農田抗御風蝕和截土蓄水能力。
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以糧食主產大縣為重點,集中開展土地平整、田間排灌、小型水源、農防護與生態環境、田間道路、地力培肥與土壤改良、農田輸配電設施等建設內容,使田、土、水、林、路、技、電、管等方面達到《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30600-2014)》要求的標準,實現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目標。
大小水網建設工程。加快山西大水網建設,******建成中部引黃、東山供水、辛安泉供水、小浪底引黃四大骨干工程,啟動配套縣域供水工程。加強黃河、汾河、涑水河、滹沱河、濁漳河、清漳河河道綜合治理,加快推進古賢水利樞紐工程。支持防洪抗旱減災工程,加強病險水庫和水閘除險加固。
灌區節水配套工程。通過對重點中型灌區灌排骨干工程設施進行節水改造和續建配套,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灌排骨干工程條件。重點實施運城北趙引黃灌區二期工程、西范灌區東擴工程、東山供水工程配套灌溉工程、小浪底引黃灌溉工程和中部引黃工程配套灌溉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和大型泵站更新建設,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及項目縣建設和灌區末級渠系工程建設。
(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程。
農田重金屬治理工程。嚴密組織實施《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建設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預警體系,設立監測點,開展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試點,實施以農藝技術為主的修復治理,采用低累積品種替代、水肥調控、土壤調理、秸稈回收利用、種植結構調整、劃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等措施,逐步實現農產品******生產和耕地有效利用。
農田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培育配方肥和有機肥生產企業;支持專業化防治組織,推廣綠色投入品;進行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和地膜回收利用試點。建設農業廢棄物田間處理池、農用化學品包裝物田間收集池、農藥減量控害設施設備等田間設施。在5°以上、25°以下坡耕地區域,建設生物攔截帶、集水窖、導流渠(管)、灌溉管帶等徑流攔截與再利用設施;在5°以下平原水網區域,建設生態溝渠和多塘系統。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進行老舊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改造工程。對于規模養殖場,可采用污水減量、厭氧發酵、糞便堆肥等單項技術,以種養結合為主體模式處理利用畜禽糞污;對于分散畜禽養殖密集區,可采用糞污集中處理模式。在秸稈資源豐富且相對集中的縣,建設秸稈青黃貯飼料生產和秸稈成型燃料生產設施,配套實施秸稈機械化還田。支持農民使用0.01mm以上標準地膜,以縣為單元建設廢舊地膜回收站點、回收網絡和加工廠。加大生物可降解地膜試驗示范推廣力度。
規模化大型沼氣項目。支持建設日產沼氣500立方米以上的沼氣工程,支持日產生物天然氣1萬立方米以上生物天然氣工程開展試點。建設原料倉儲和預處理系統、厭氧消化系統、沼氣利用系統、沼肥利用系統、智能監控系統。發展以規模化沼氣建設為紐帶的循環農業模式,扶持循環農業示范區建設。
(三)草原生態建設與保護工程。
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工程。以農牧交錯區為重點,治理已棄耕撂荒草原。重點建設人工飼草基地,包括修建圍欄,平整治理棄耕地,恢復地力,推廣優良牧草品種和旱作種植技術,建設飼草貯藏庫,配備飼草播種、加工貯運機械。
草原植被修復工程。扎實推進生態草地恢復工程、天然草地保護工程、基本草場建設工程、草產業發展工程和草畜一體化發展示范工程。到2020年,全省基本草地劃定工作******完成,草地生產能力明顯增強,草業經濟體系初步建立,實現“3個千萬”目標,即草地建設1000萬畝、草地保護1000萬畝、草產品新增1000萬噸。
草牧業可持續發展工程。在大同、朔州等地重點加強人工草地建設,普及優良牧草品種,推廣節水灌溉和旱作人工草地建植技術措施,發展規模化的優質高產多年生人工草地。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開展青貯玉米、燕麥、甜高粱等飼料作物種植,推進牛羊青貯飼料喂養。加強畜禽標準化養殖園區建設,積極引進改良家畜品種。推進草產品生產加工,合理布局牧草加工企業,提高牧草轉化利用率,促進優質牧草生產能力提升。
(四)林業生態建設與保護工程。
呂梁山生態脆弱區治理工程。在忻州、呂梁黃土丘陵溝壑區構建以修復黃河沿岸森林生態系統為重點的水土保持體系;在臨汾黃土殘垣溝壑區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型林果,構建防護林體系。選擇******重點生態功能區坡耕地面積集中、貧困程度深、水土流失嚴重地區設立退耕還林重點縣,縣域內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實施封山禁牧。13條黃河一級支流兩側宜林荒山全部造林,有序開展退耕還林還草,水土流失得到******治理。
京津冀生態屏障建設工程。重點在太行山中部建設水源涵養林,在燕山—長城沿線營造防風固沙林,宜林荒山實現基本綠化,現有森林通過開展綜合撫育,進一步優化林分結構,精準提升質量,防風固沙、水源涵養、固碳釋氧、凈化空氣等綜合功能得到******提升,為京津冀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備、效益凸顯的綠色屏障。
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工程。嚴格落實《山西省******性生態公益林保護條例》,******保護生態公益林和天然林,守住5600萬畝******性公益生態林的保護底線,確保******性生態公益林功能不降、面積不減、性質不變。加大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建設。實施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恢復工程,在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源頭縣實施森林植被恢復工程,提升供水能力。
(五)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程。
完善提質工程。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繼續完善農村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逐步提升農村教育、衛生、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夯實農村發展基礎,持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
農民安居工程。******推進采煤沉陷區治理、地質災害治理和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解決農民群眾的住房******問題。把農民安居工程與當地改革發展、農民增收致富、農民整體生活水平提升、農村社會治理相結合起來,四位同步發展。2017年基本完成采煤沉陷區治理搬遷改造任務。
環境整治工程。統籌農村垃圾處理工作,以焚燒發電等大型項目為抓手,整體布局,實現垃圾衛生填埋、焚燒發電、熱解氣化、綜合處理等“四處理”要求。集中力量做好農村“兩治(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工作,重點抓好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和病死畜禽無害化工作,加大對地膜、秸桿等農業固體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力度。
宜居示范工程。繼續開展美麗宜居示范村三級聯創活動,堅持鄉村旅游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相結合,打造和命名一批“家園美、田園美、生態美、生活美,宜居宜業”的美麗宜居鄉村新典型,引領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創建方向。
(六)試驗示范工程。
選擇不同農業發展基礎、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的區域,建設旱作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農牧交錯帶草食畜牧業發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類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加強相關農業園區之間的銜接,優先在具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