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指南
各市農委,畜牧、農經、果業局(中心),廳機關各處室、廳屬各事業單位:
現將《2018年全省農業農村工作要點》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單位實際,認真遵照執行,確保2018年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2018年全省農業農村工作要點
2018年全省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思路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和省委農村工作暨脫貧攻堅會議部署,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升農業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加快培育農業增長新動能,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打造有機旱作農業品牌,努力走出具有山西特點的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為全省建設“示范區”“排頭兵”“新高地”,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山西篇章做出應有貢獻。2018年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3%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5%以上。
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動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加快構建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一)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山西省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2018年行動計劃》部署,推進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農水集約增效、旱作良種攻關、農技集成創新、農機配套融合和綠色循環發展六大工程,抓好1市5縣30個有機旱作農業典型示范創建。年中召開旱作農業現場觀摩推進會。
(二)加快發展城郊農業。調整優化城郊農業產業結構,培育發展高端******農業、休閑觀光農業、鮮活農產品物流業、現代農業服務業、城郊綠色生態農業。以結構調整、產業融合、科技創新、質量標準、品牌建設“五示范”為重點,推動太原晉源區、大同南郊區、長治潞城市、運城鹽湖區、呂梁孝義市5個示范區建設,打造1-2個省級城郊農業示范區。出臺優惠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引導調減市縣城郊區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扶持建設特色村鎮、田園綜合體、觀光采摘園、高端民宿聚集區等。
(三)*********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圍繞汾河谷地、上黨盆地、雁門關、太行山、呂梁山和城郊農業六大區域布局,突出優勢雜糧、旱作農業、功能食品三大特色,著力在區域化布局、集群化推進、園區化承載、標準化生產四個方面,全力培育打造雜糧、畜牧、蔬菜、果業、中藥材、釀造六大產業集群。
1.著力打造雜糧產業集群。呂梁山、太行山與晉西北冷涼地區,重點建設30個優質雜糧基地。依托加工龍頭企業,建立富硒小米、加工用燕麥、降糖苦蕎、多抗性富含花青素甜糯玉米四大功能農產品生產基地,研發5-10個雜糧功能食品,推進雜糧全產業鏈開發。支持長治建設太行有機小米特優區,扎實推進靜樂雜糧、嵐縣馬鈴薯等產業園創建。
2.著力打造畜牧產業集群。根據雁門關草食畜、晉東南生豬、中南部家禽的區域布局,9月底前完成全省畜牧業特色優勢區劃定任務。支持龍頭企業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在全省布局建設一批種畜禽場、飼料廠和畜產品加工廠,帶動農戶發展規模養殖,形成50個養殖大縣。加快晉嵐絨山羊、懷仁羔羊等產業園建設,力爭再創建10個******標準化示范牧場。
3.著力打造蔬菜產業集群。加快設施蔬菜重點縣基礎設施建設,改造2萬畝產能落后的老舊棚體,新建1萬畝標準化溫室大棚。開發15萬畝特色露地蔬菜,創建40個蔬菜標準園。推進新絳和長子蔬菜、大同黃花菜、廣靈食用菌等產業園建設。
4.著力打造水果產業集群。深入實施果業“三品”提升行動,改良果樹品種、改進果實品質、創建果品品牌。推廣應用果樹矮化密植栽培等10項技術,創建30個水果標準園,全省優果率提高1個百分點。重點支持運城蘋果、吉縣蘋果、隰縣玉露香梨等產業園建設。重點支持一批骨干企業,推進果業三產融合發展。
5.著力打造中藥材產業集群。進一步優化太行山、恒山、太岳山、晉南邊山丘陵區四大中藥材區域布局,發展黃芪、黨參、連翹、遠志、黃芩等道地中藥材,創建20個中藥材標準園,帶動全省新發展40萬畝中藥材規范化基地。重點支持長治上黨中藥材*********特優區建設,推進平順、陵川、黎城中藥材省級現代產業園創建,打造上黨中藥材、恒山黃芪、潞黨參等知名晉藥品牌。大力開發以黃芪、黨參和連翹葉等為主的藥食同源產品。
6.著力打造釀造產業集群。健全政策體系,出臺扶持辦法,加大重點項目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引導優勢企業依托優勢品牌進行整合,打造全國知名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培育酒業、醋業等產業化聯合體。完善企農利益聯結機制,優先支持利益聯結緊密、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發展。推動骨干企業進入主板以上資本市場”。
(四)深入推進特優區和產業園創建。做好******批******特優區和產業園創建認定工作,爭取再創建2-3個*********特優區和產業園。開展第二批省級特優區和產業園創建,每市再申報創建1-2個產業園。
(五)抓好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完成19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鋪開212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工作,力爭年底完成80%的劃定任務。忻府、屯留、壽陽、洪洞、永濟5個試點縣(市、區)上半年完成劃定任務。
二、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提升農產品質量******水平
以推進實施農業部“農業質量年”為契機,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戰略導向,制定出臺貫徹落實方案,全力落實好“農業質量年”各項行動。
(一)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加大地方標準制修訂力度,2018年新制修訂農業地方標準60項。加快“三品一標”認證,力爭獲證產品數量增長10%以上,全省農業標準化生產率達到34%以上。積極推進“三園一場”標準化示范創建,以點帶面,帶動規模經營主體按標生產。
(二)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充實農產品質量******監管隊伍,加快村級協管員隊伍建設,農產品質量******創建縣實現“一村一員”全覆蓋。持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私屠亂宰及違法違規使用農業投入品等行為。升級完善省級監管追溯信息平臺,在31個縣620個生產經營企業開展追溯試點。加快市縣網格化監管信息系統建設,構建省、市、縣并延伸至生產經營主體的追溯網絡。
(三)加快農產品質量******縣和出口農產品示范區建設。出臺農產品質量******縣管理辦法。全力做好第二批6個*********、10個省級農產品質量******縣創建工作,遴選開展第三批*********、省級農產品質量******縣創建。繼續扶持臨猗、平陸、吉縣等20個*********和清徐、廣靈、左云等16個省級出口農產品質量******示范區,全省再創建3個*********和5個省級出口農產品示范區。
(四)強化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著力打造“山西小米”“山西陳醋”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公共品牌。新培育1-2個省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再推選20個功能農產品品牌。組織開展山西特色農產品巡展推介,籌備舉辦特色農產品北京展銷周活動,擴大我省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
(五)著力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全力支持忻州打造“中國雜糧之都”,積極推動*********忻州雜糧產地交易中心掛牌。打造
10個省級田頭市場示范點。積極推進農業對外合作試驗區建設。
三、堅持融合富農,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按照“優化一產、深化二產、強化三產、融合一二三產”的思路,拓展農業功能、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等多種途徑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一)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統籌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完善企農利益聯結、政府協調與長效幫扶、企業家培訓工作機制,搭建招商引資、政證銀企合作、科企對接平臺,推進企業上市融資,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依托開發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深化與國內外行業領軍企業戰略合作,培育功能食品龍頭企業,重點在研發功能、休閑、養生、保健高端系列產品方面取得突破。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達到1740億元以上。
(二)實施好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行動。以省市縣三級聯創和以獎促治為抓手,重點打造100個省級美麗宜居鄉村,試點創建20個地域特色文化與鄉風文明相結合的美麗宜居鄉村,啟動20個美麗宜居鄉村集中連片創建區。開展美麗宜居鄉村命名掛牌行動,9月底前,全省命名各級示范村1000個。試點建設100個農村公共浴室,引導農民文明生活方式轉變。
(三)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全省建設100個“山西農家示范戶”和50個“山西省精品采摘園”、創建30個山西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爭創5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支持每市創建5個農家樂聚集村。
(四)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整建制推進太原、陽泉和運城3個市及大同縣、陽高縣等13個縣,建設“益農信息社”7000個,力爭2018年覆蓋全省30%的行政村。啟動農業大數據平臺建設,在完善數據信息采集監測體系的基礎上,高標準建設省級農業大數據管理平臺。開展智慧農業試點,在特優區、現代農業示范區、數字農業建設項目中,建設一批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基地。
(五)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繼續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施青年農場主、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職業經理人和農民技能提升四個計劃,啟動技能型職業農民生產技能水平評價認定試點工作,建立職業農民制度。深入推進農民合作社“提質創優”工程,支持300個省級合作社示范社建設,創建50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啟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帶動工程,大力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研究推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模式和路徑,探索具體操作辦法,示范創建一批組織聯系緊密、產業深度融合、帶農作用突出的省級示范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六)扎實推進農業產業扶貧。大力實施貧困村產業扶貧提升工程,重點指導靜樂、永和、大寧、天鎮、廣靈等10個深度貧困縣培育脫貧主導產業,培育50個產業扶貧示范村。繼續實施“8311”產業扶貧項目,重點支持貧困村貧困戶發展脫貧項目。以貧困地區合作社為重點,開展合作經濟組織股份化建設,力爭60%的貧困村建立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引導龍頭企業參與產業扶貧,組織開展好企業與項目對接工作,密切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優先安排貧困村兩委干部、新型經營主體、貧困農民參加各類產業培訓。總結產業脫貧范例,開展現場觀摩。
四、堅持綠色導向,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把綠色發展導向貫穿農業發展全過程,加快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格局。
(一)抓好化肥農藥減量。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開展******示范行動,實施化肥減量“四替代”措施,推進綠色防控、專業化統防統治等農藥減量措施,全省化肥使用量增幅降到0.4%以下、農藥使用量增幅控制在2%以內。
(二)抓好畜禽糞污治理。聚焦生豬、肉牛、奶牛養殖大縣,支持1000個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示范帶動全省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80%。在散養密集區建設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加快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三)抓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農田殘膜回收試點。繼續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試點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全省秸稈還田面積達到3000萬畝次。積極推進神池、懷仁2個農膜回收利用試點,試點區農膜回收率達到60%。
五、高標準推進三大省級戰略,打造現代農業發展新引擎
高標準推進山西農谷、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示范區、運城農產品出口平臺三大省級戰略,4月底前分別制定三大省級戰略2018年行動計劃。
(一)高標準建設山西農谷。聚焦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村改革兩大任務,推動農谷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快建設太谷******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現代農業產業園,推進功能農業(食品)研究院、質量檢驗監測中心、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試驗示范基地等建設。引進一批知名食品企業、農業龍頭企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產學研融合、城鄉融合、產業化智能化融合。圍繞功能布局、產業承載、公共服務,抓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創新“一城三園五區”建設機制,推進農谷、大學城、農科院一體化發展,******提升農谷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示范引領全省鄉村振興。籌辦好山西農谷“三農”改革論壇。
(二)高標準建設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示范區。圍繞把雁門關區域打造成為全國北方農牧交錯帶樣板區目標,做強以草牧業為主的特色主導產業。加強草食畜標準化養殖場建設。積極推廣畜牧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的標準化生產技術,在朔同地區培育高產奶牛核心群,發展50個草畜一體化示范牧場。擴大糧改飼試點,支持朔州、大同再建15萬畝優質牧草基地。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加快大同肉業和果蔬、朔州奶牛和肉羊、呂梁肉牛等產業集聚區建設。
(三)高標準建設運城農產品出口平臺。加快推進水果出口產業園區、水果貯藏、初加工、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完善果品及優質農產品出口檢疫檢驗和專業化綜合服務體系,辦好第三屆山西(運城)國際果品交易博覽會。建成20個出口水果標準化示范園區,新培育10個出口水果企業或合作社。把運城、臨汾打造成全國重要果品生產出口基地。
六、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穩步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破解農業農村發展制約瓶頸,釋放改革紅利,增強發展活力。
(一)高質量編制鄉村振興規劃。對標中央精神,對標國內先進,從我省實際出發,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規劃設計。省市縣三級同步啟動,配合發改部門做好5年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根據任務分工高質量編制好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體制機制創新“5+1”專項規劃。6月底前,完成5年總規劃編制工作。9月底前,完成6個專項規劃編制工作。
(二)扎實推進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抓好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掃尾完善工作,在完成剩余村確權的基礎上,6月和7月底前分別完成登記頒證和市級檢查驗收工作,11月底前建成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土地經營權流轉信息平臺,積極推進確權成果運用。落實和完善“三權分置”制度,嚴格保護“三權”權能。在上位法修改的基礎上,適時修訂我省土地承包法實施辦法,銜接落實好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抓好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試點探索,配合有關部門開展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
(三)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重點推進14個******和省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抓好推進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股份合作制改革、資產規范管理,發展集體經濟,10月底******完成試點任務。全省******推開清產核資工作,明年6月底前******完成。制定出臺“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改革意見,開展試點,推進多要素多形式發展農民股份合作制經濟。
(四)著力推進農墾改革。圍繞省委農墾改革實施意見,各市要加快出臺實施方案和配套文件。妥善解決人員安置、資產債務移交等問題。進一步加快農墾國有土地確權發證,抓緊落實地方和農場工作經費,加快權籍調查,加強糾紛調處,基本完成確權登記發證任務。推進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實現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納入地方政府統一管理。
(五)創新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充分發揮農技推廣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作用,在長治、臨汾、運城6個縣開展改革創新試點,探索公益性推廣與經營性服務融合發展機制,充分調動農技推廣人員積極性和創造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農業綠色先進實用技術推廣。
(六)健全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創新財政支農方式,拓寬投入渠道,突出支持重點,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效益。加快建立農業資金、項目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研究和實施一批重大行動、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引導和撬動更多金融和工商資本投向鄉村振興。深入推進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通過財政擔保費率補貼補助和以獎代補等,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力度。積極發展政策性特色農業保險,省級將開展特色產業政策性保險獎補試點,調動市縣加大投入力度,促進特色農業政策性保險提標、擴面、增品。
七、加強自身建設,提升服務“三農”能力水平
適應農業農村新情況新變化,加快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強保障。
(一)提升農業系統干部隊伍政治站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三農”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做到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三農”工作部署,繼續弘揚農業系統務實擔當奉獻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矢志不渝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全省農業系統政令暢通,奮力書寫新時代山西“三農”工作新篇章。
(二)加強高素質專業化的農業干部隊伍建設。健全農業干部隊伍激勵保障機制。鮮明選人用人導向,注重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一線鍛煉和檢驗干部,完善干部選用機制,真正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干部選出來、用起來。大規模開展鄉村干部培訓,制定培訓計劃和工作方案,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加強現代農業經濟理論和新知識新技能培訓,******增強工作本領和服務能力。發揮干部人才評價的導向作用,不斷完善職稱評審制度,引導干部和各類人才向基層流動。
(三)推進農業依法行政。落實依法行政責任制,嚴格執行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加強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深化農業行政審批“放管服”改革。加快《山西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修訂進程。加強農業綜合執法,推進“綠劍護農”行動,切實提升法治保障能力。抓好行政審批、政務公開、******生產、應急管理、保密、信訪、維穩等工作。
(四)強化作風建設。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省政府實施辦法及細則,繼續整治“四風”問題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新表現。深入踐行“五倡導五反對”。持續推進黨風廉政建設,聚焦資金分配、招標投標、補貼發放等重點領域,抓好廉政風險防控,強化制度建設,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堅持零容忍,懲
治“微腐敗”,繼續深化扶貧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專項治理。加大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力度,堅決防止跑冒滴漏、吃拿卡要、權力尋租。